地震、坠崖、溺水、走失等事件发生的时候,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公安、消防等救援人员,他们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冲在最前方,其实,还有一个群体也一直在为救援工作奔波助力,他们就是民间救援队。救人于危难的救援队员,在被困者眼中,如超人一样,都是在危机时刻第一时间奔赴现场,不求回报,只愿挽救生命。超人是电影中的英雄,而这些民间救援队员却是生活在你我他身边的人,其中也不乏女性身影。日前,中国妇女报·中国女网记者走近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的几名女队员,听她们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救援故事。
山野救援拉练。
水上救援培训。
晚上十点,零下15摄氏度,海拔1000多米,“小草”戴着头灯,喘着粗气走在山路上,山上的荆棘灌木一人多高,把路几乎封死,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她的脸,额前的头发被汗水浸湿之后又变成了硬邦邦的小冰柱。
“人找到了,够呛了。”听到手台里队长低沉的声音,“小草”的心里一紧,她加快了脚步,要赶着去和丈夫汇合。
寒风中,望着救护车远去的灯光,夫妻二人又开车回到家,此时已是凌晨五点。“小草”才发现自己的手有几处已经冻得变色了。
这并不是电影中的画面。2018年12月23日,北京房山区“棺材山”附近一名“驴友”坠崖,周口店派出所、城关消防中队以及房山蓝天救援队17名队员参与了救援,“小草”和丈夫都是救援队成员。
“600分才能穿上这身衣服”
“小草”今年55岁,家住房山周边农村。黝黑的皮肤、瘦小的身躯、粗糙的双手是中国妇女报·中国女网记者对“小草”的第一印象。
“小草”和丈夫从事个体生意,和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一样,勤勤恳恳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。只有当微信里突然蹦出救援信息时,才会打破她波澜不惊的生活。换上一身蓝色装备,“小草”迅速变身,成为一名蓝天救援队队员。这样的生活从“小草”2016年加入房山蓝天救援队便开始了。
据介绍,房山蓝天救援队成立于2013年,最初是由一群“驴友”成立的,由于房山周边多山,很多爱好爬山的人会过来爬山,因此山野救援比较多,“驴友”自发成立了房山蓝天救援队。2017年在房山社工委注册,现有队员1000余人,经常参加活动的有200余人,其中接近一半是女性,年龄多在40岁左右。队员们多是房山当地人,队员的工作遍布各行各业,企业职工、医护人员、个体商贩、教师等,他们大多会利用休息时间参与救援活动。
“救援队主要的活动内容包括:救援、培训、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以及内部拉练等。” 房山蓝天救援队副队长“思雨”告诉记者。其中救援包括:山野救援、水上救援、寻找走失人口等,“在山野救援中会遇到‘驴友’受伤、坠崖等各种突发情况,队员们必须掌握绳索和急救的一些常识,比如骨折固定、包扎、搬运等常识。水上救援中需要队员掌握潜水技能,也有一些队员考取了潜水证。”
房山蓝天救援队会定期组织内部培训,包括绳索培训、消防培训、急救培训等。在此基础上,也会进入社区、校园、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培训活动。
救援队的日常除了救援和培训保障活动以外,就是每月固定三次的拉练活动,即徒步爬山10公里至20公里。
“我们这身衣服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穿上的。”队员“无惑”指着自己的一身蓝色队服自豪地说,“我们必须得积满600分才能穿上这身衣服。”
“无惑”所说的积分指的是,队员必须参加拉练、培训、保障以及救援满600分才能有资格穿上队服。
“参加救援或保障活动,每次记30分,参加培训、队伍建设或拉练每次记20分。”“思雨”告诉记者,“因为救援队的加入没有门槛,只要有爱心都可以加入,但是我们希望参加者都能认真对待这个身份,不是凭简单的一腔热血,而是能够做到真正坚持下来。”
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救援队
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外,她们为什么愿意加入这样一个耗费时间、精力,需要钻深山、入深水,甚至有一些生命危险的公益组织呢?作为女性,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?
“小草”的加入起初是为了丈夫,“小草”的丈夫是房山蓝天救援队的一员,但是丈夫不会开车,救援任务有时候非常突然,搭车也很不方便,为了丈夫的方便与安全,“小草”多次担任司机送丈夫去救援地。久而久之,“小草”也成为救援队的一员。
如今已是骨干队员的她,不但与丈夫多次携手参与救援活动,还把自己的亲戚吸收进队伍中来。称“小草”为姑的“蓝天”就是这样加入救援队的。
48岁的“蓝天”作为救援队的新队员,对于姑姑的英勇事迹非常感动与向往,她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。“老队员对我们帮助很多,无论是训练的时候还是参与救援的时候,奉献自己的爱心给需要帮助的人,我觉得很值得。”有点害羞的“蓝天”讲到自己的加入时目光坚定。
同“小草”夫妇一样,副队长“思雨”和丈夫也是救援队里的“夫妻档”。如今46岁的“思雨”早在2013年就加入了救援队。“我们不存在家里支持不支持的问题,因为两口子都是队员。”“思雨”的笑声爽朗。
“思雨”和丈夫经常一起参加救援,这也是他们夫妻在一起特别的回忆。
还记得一次,两人参与救援两位被困山中的老人,“思雨”在前方指挥,丈夫按照指挥寻找老人,由于当天夜里下雨,山路不好走,考虑到安全性,队员没有接老人立即下山,而是在山里过了一夜。第二天送老人下山。就在当晚,“思雨”在山下,丈夫在山上,燃起一堆火,一同度过了那个不眠之夜。
“在紧张的救援中我们都忘记夫妻身份,都是队员,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救人。”“思雨”笃定地说。
救人的信念是一致的,那么女队员在救援过程中能做些什么呢?
“别看我们是女的,我们在救援活动中能干很多事。”“无惑”慢条斯理地说。“在救援被困者中,女队员在包扎、捆绑等方面更加细心,如果被困者情绪不稳定,我们还可以轻声安抚,给予他们精神抚慰。”
“很多山野救援中,要用担架把被困者抬下山,30来斤的担架加上伤者,一共200来斤的重量,这一力气活儿多是男队员负责,女队员负责清路。用镰刀砍,甚至用手直接拔走、拨开,把小石子清除。”“思雨”补充道。“很多女队员的手上都有很多细小的伤痕。”
此外,女队员还协助男队员背包,抬着伤者在险峻的山路上,每一步都要特别小心,尤其是夜间,后边抬担架的人根本看不到路,后边的女队员需要拽着后腰带,控制行进速度并提醒队友。
一次,“小草”和队员在护送一位逝者下山,山路十分陡峭,荆棘丛生,男队员顾着前方走路,逝者的一只脚滑下来,“小草”迅速走上前把脚轻轻放回担架上。“不想看到逝者在下山途中再受到伤害。”
记者了解到,仅2018年,房山蓝天救援队中女队员参加救援59次,共救助105人。
经历过多次的救援,每次救援结束后感受如何?
“如果被困者被成功救起安然无恙,我会把好消息分享给家里人,如果被困者不幸离世,我回去什么也不说。”“无惑”平静地说。更多时候,队员们都不会跟别人提起救援的事,身边的人都是从媒体上得到她们的消息。
精神上的满足就是回报
“你说实话,到底一个月给你开多少钱?”经常有人这么问“思雨”。“刚开始我还解释我们一分钱没有,有时候还自己掏腰包,油费、饭费都是花自己的钱。”但是还是有人持怀疑态度,时间长了,“思雨”她们就不解释了。
“除了政府部门给的相关支持和保障活动给的一些经费,我们都是自掏腰包。一般不接受个人捐助。”“思雨”说。
事实上,不仅是旁人,就连受助者对她们的无偿救援也无法相信。
一次,一名女求助人的父亲被困山中,这位女士恳求救援队一定要找到父亲,并允诺找到父亲后给救援队数万元钱的重谢,希望通过此举激励队员寻找父亲。父亲最终找到后,受助者的重谢没有再提起,而队员们则笑着说:“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尽全力搜救,而且我们一分钱都不会收的,这是纪律。”
每次救援行动开始前,微信群里都会转发一遍他们的纪律:不动家属的任何东西,一草一木,一支烟一瓶水。不动政府的任何东西。……
“那你们这么做图什么呢?有回报吗?”记者的提问也是大多数人的疑问。
女队员们相视一笑:“有回报啊!就是精神上的满足。”
与队员们的交流中,记者感受到她们所说的回报不是具体的金钱、物质,而是亲人找到后,受助者紧紧抱着队员的哭泣;是受助者十页亲笔信上流露出的满满感谢;是受助者一年后在救援队年会上的微笑……
对于救援队女队员们来说,她们的希望简单而笃定:希望山上被困的人能够安然回家,而不是失温而死;希望水下被困的人能够成功救起,而不是死后浮出水面;希望为每一个被困者带去生的希望,而不是孤独离去。
就是这样一群表面柔弱内敛的女性,她们穿上那身衣服就变成了钢铁战士冲锋在救援一线,为每一位受助者带去生的希望和家庭的圆满。
(记者 张明芳 文中人物均为网名)
编辑:王雪娜